首页 | 要闻 | 综合 | 理论 | 评论 | 典型 
 
 
 

李新昌:坚守初心使命 勇攀农科高峰

2019年10月15日 15:51 肖娜 

  前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此,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领全体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在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奋斗中实现“中国梦”。在奋斗的进程中,一批优秀的榜样出现在我们身边。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楷模,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中。让我们学习身边的这些榜样,形成对标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秋风吹拂,稻花飘香。在肇庆市广袤的农田里,每100亩水稻中平均有8亩播种着他培育的优良品种,农民每年增收的粮食价值达1亿元。二十几年间,他培育出数十个系列水稻新品种,种植地区遍及国内外十几个省份。他把一片痴心和汗水洒在最爱的农科研究中,用实际行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他就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杂交水稻专家李新昌研究员。

 

服从安排扎根农科 风雨兼程默默耕耘

 

  1995年,二十出头的李新昌以优异成绩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由于做学生时在肇庆农科所实习,并且以踏实肯干受到青睐,毕业之际,农科所欢迎李新昌进所工作,本来打算回家乡工作的他便服从安排留下来。那个年代,水稻亩产不高品质较差,水稻改良是省内乃至国内的攻关课题,肇庆农科所是当时全省杂交水稻八大攻关组之一。第二年,所里领导找到李新昌,想让他担任水稻育种主持人。学习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李新昌欣然接受安排,从此与水稻育种结缘,做起了“庄稼汉”。

  这一做便从青年到中年,二十四载年华里,他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对水稻育种的钻研中。培育出多少新品种,服务多少农业发展,增加多少农民的收入,李新昌从来没有为自己计算过,他只默默记住一点:是国家培养了自己,自己能做的,便是尽所能发挥光和热,在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用自己积淀的成果,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朴实的情怀、执着的追求,化作他奋进的动力。科研路上遇到无数艰辛与挫折,每一个水稻新品种背后蕴藏着无数辛劳与汗水,李新昌一路走来,坚守了24年,一直无怨无悔。

  从投身水稻研究起,李新昌就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想法,开始“漫漫长征”。那时,水稻团队只有两个人,可谓“一穷二白”,一切从头开始。没有多少科研经费,李新昌便和同事种菜卖菜来补给。没有交通工具,李新昌节衣缩食买了一台简易摩托车,骑着它往返于道路泥泞的乡下。没有冷冻室,他便将水稻样本放在自家冰箱里保存。“他还把自己每个月工资拿出来用于科研,那时我们的月工资不过才几百元。”与李新昌共事了几十年的黄淑珍大姐说道。

  一切活儿都是自己做。从水稻播种、插秧到生长管理,再到成熟、收割,多少个日日夜夜,李新昌和同事泡在水田里,劳作着、观察着、尝试着,以期得出好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科研首捷来了,李新昌参与培育的杂交稻优优8821有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他的科研事业迈出胜利的第一步。在成功的鼓舞下,李新昌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和探索,随后数年,他发表了20多篇专业论文,获得15项国家、省级项目,近30项国家、省市奖励和荣誉称号。

 

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勇挑担子负重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断奋斗始终是李新昌坚守的信念,用奋斗涂抹的人生底色也愈加亮丽。随后,李新昌主持培育的培杂268、粤优239、中优238、博优263、华优238和华优638等水稻新品种先后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向省内、国内推广。

  调入肇庆学院生科院工作后,李新昌把自己的研究推向纵深。“那时,生科院没有教师从事水稻新品种改良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实验场地、仓库等,最初我是把种子存放在自家走廊上。从头开始,建好科研团队,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比较重。”他说。“独木不成林”,李新昌深知,只有带动更多老师一起投入科研,才能形成强大的科研矩阵,更好地发挥大学教师的科研服务和奉献社会作用。他迅速行动起来,鼓励年轻教师加入,不久团队建立起来。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帮助年轻教师找到科研方向,有的做原始材料研究,有的做种子开发培育,有的做水稻中间生长环节管理,有的做研发材料、实验数据分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科研链,使水稻育种研究更深入,年轻教师的进步也显而易见。“我很幸运加入这个团队,科研氛围非常好,我不仅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看到研究成果实现转化,非常高兴,这样的科研才是有价值的。”年轻教师严老师说道。

  扬鞭自奋,策马加鞭。李新昌知道,在水稻育种的研究上,没有止境,他必须做好“领头雁”,带着团队勇攀高峰。他要求年轻教师都下田,“要踏踏实实进试验田,俯下身子做‘农民’,不下田干活,科研就是空谈。”这是他常说的话,也是他自己的常态。夏天冒着酷暑,冬天顶着严寒,双脚常年泡在水里,田里还有蚂蟥、蚊虫等,这样的环境,李新昌一待就是二十几年。除了上课、办公,业余时间他都到水田去,寒暑假也不休息。一顶草帽,挽起裤脚,就是他在田间的样子。多年来,他把心思扑在研究上却疏于对家人的照顾,“感觉对不起家人。”他感叹道。

  培育集抗病性强、产量高、米质好的品种始终是李新昌不懈的追求。他领衔培育的华优638水稻成为广东省连续六年的水稻主导品种,其中更以肇庆怀集地区种植最为普遍、品质最佳、亩产最高。在下田时,李新昌常听到农民们喜悦的谈论着638的收成,“看到我的研究受到农民欢迎,给当地农民带来福利,感觉很欣慰。”李新昌露出笑容。矮黑糯选也是让李新昌欣慰的一个成果,数年前由于效益不高,矮黑糯的种植几尽绝迹,李新昌对其进行提纯改良,培育出的矮黑糯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高品质的糯米,出口国外,让这个快绝迹的品种得到新生。此外,他看到当地农民在鱼稻共生养殖方面遇到困难,由于水稻易倒伏,影响了水田里鱼的生长。经过潜心研究,李新昌培育出金龙优系列水稻品种,植株高、抗倒性好、再生能力强,一播可以两收,使鱼和水稻更好共生,经济效益倍增。而金龙A系列杂交水稻更是李新昌科研中历史性的突破,是他12年心血的结晶。在无数次筛选、配对、叠加、种植的尝试中,这个集具多种优越性于一身的品种终于诞生,如今种植遍及全国。

  水稻育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勇气、耐力,更需要扎实的学识,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判断,如果开始选择不对,迎来的就是失败,乃至前功尽弃。李新昌反复告诫年轻教师,“科学研究没有巧合,所谓的成功,一定来自于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大量实践中练就的本领。”如今,李新昌培育的水稻品种不仅扎根西江流域,更走向中国南方稻区以至更远,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福建都有种植,在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也开始试验试种。

 

矢志不渝无私奉献 科学管理辛勤育人

 

  李新昌更是一名有着近二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感,始终是他勇往直前、甘为奉献的精神力量,是他奋斗路上抱守初心的强劲底气。“我出生在农民家庭,小时候乡下收成不好,自己饿过肚子。现在尽一名科技人员的本职,为农村和农民做点什么,为大地的丰收而奋斗,这是我不渝的准则。”厚重的情感融化在他二十几年不断奉献的一言一行中。

  李新昌数年担任农村科技特派员,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服务。现在,作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他,鼓励更多的年轻教师担任特派员,下到农村去,施展长处。在生科院对接的怀集、封开、德庆等若干个贫困村中,农民们总能得到老师们悉心的技术指导,免费获得优良种质资源。同时,身为院长,李新昌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这个“舵手”思考着如何带领学院这艘船破浪前行。

  “一定要紧密对接国家、省市和学校的发展指针,为学校当前的转型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李新昌表示。他着手破除科研机制体制壁垒,将学院内各实验室打通,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可以共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科研经费,李新昌带头将知识产权获得的费用拿出来供团队使用。“他自己生活简朴,开的汽车还是多年前的,车上放的都是他下田的工具。”年轻教师梁凤兰感慨道。为了更好助力学校申硕攻坚,集中学科优势,李新昌统筹设立了水稻、柑橘、园林园艺、南药研究四个重点实验室,使这些团队更紧密对接地方。学院的科研、奖励机制也非常公正透明,“制度规章都是教师们集体通过的,容不得半点儿私心。”李新昌说。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下,老师们科研上敢拼敢闯,思想上有提升,“氛围好,老师们很团结,大家有奔头,有干劲儿。”从事肇庆花卉研究的陈刚博士笑着道。

  繁忙的科研、行政工作并没有减少李新昌对教学和学生的关爱。“我在教学中总加入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李新昌说。假期,他总是给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工作,如让他们帮助处理种子,“这样,他们既获得了报酬,又学会了知识,做到扶贫又扶志。”平时,李新昌带学生一起下田实践,让学生参与课题,这个过程中,学生把论文、课题同时完成。“老师100%课题指导,学生100%参与课题”已成为生科院科学研究和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李新昌还连续15年担任省人大代表,领衔提出议案25件,参与120件。“发挥好人大代表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桥梁作用,当好百姓的代言人。“他说。

  “功崇惟志,业广唯勤”,于李新昌而言,他立的是服务人民志,行走在勤耕不拓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立德树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肩负起兴农报国的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李新昌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他仍将这样走下去,生命的底色,美好的年华,勤奋的付出,都将在时代的砥砺中激荡出更加熠熠的光彩!

 

 

李新昌(中)与团队教师进行研究讨论

 

 

李新昌(右)带领学生进行下田实践

 

 

李新昌(右)指导种植户、试验田工作人员进行测量

 

 

上一条:科技助农之一:绿色共养 惠民至上 下一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教师胡忠望

关闭

 
地址:学院办公大楼四楼东侧  电话:2716143  电邮:xcb@zqu.edu.cn(宣传部)  tzb@zqu.edu.cn(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