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科技惠民,舆论发力。日前,由省科技厅牵头,央视《农广天地》栏目组来到我省,围绕我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技术在基层的实际应用、新冠疫情下的科技人在行动等方面的贡献,制作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片。根据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安排,李新昌、汪洪武、陈学年、陈丽晖等我校的农科专家入选专题片的拍摄计划。目前,拍摄工作已全面展开。专题片正式播放尚须时日,我们在此率先发文,用以反映这些深受群众欢迎的农科专家运用技术优势服务地方、造福百姓的动人事迹。
绿色共养 惠民至上
作为一名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经特派员工作站牵线搭桥,李新昌研究员两年前就与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这个省定贫困村结下了深深的缘份。
红光村位于怀集县桥头镇,全村总人口816户4138人,其中贫困人口69户228人。李新昌来到红光村后,与结对帮扶该村的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指导村委会科学谋划产业扶贫项目,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华李、山楂、沙梨、棠梨、稻田养鱼等种植业生产,推动项目落地建设,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脱贫奔康。
李新昌了解到,红光村以水稻为传统农作收入,没有充分利用好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农产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经深入调研后,他发现红光村生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三山夹两水,水资源充沛,群山之间有零星小盆地发育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小气候,白天炎热,夜晚凉爽,有利于水稻优良品质的形成。据此,他建议村委会开展校村水稻品种提质,稻鱼鸭绿色共养示范项目。
项目试验田2019年春季开展种植试验,水稻品种就是李新昌精心研发的“金龙优163”。这个品种属早、晚稻兼用类型,米质优,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一般栽培平均亩产可达500~550公斤/亩,高产栽培可达600~650公斤/亩。山上育林,山下引水灌溉,林稻相间,水旱轮作的种植系统与养鱼养鸭系统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一套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保证了红光村稻鱼鸭绿色天然的优良品质。
稻鱼鸭绿色共养项目取得了喜人成果,红光村目前已实现全面脱贫,当地群众打心眼里感谢李新昌。对此,他表示,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惠民的工作中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好自己的特长,为老百姓服务。